大家好!“我”是一建君。
自1952年誕生于上海,“我”已經走過了69個年頭。一路走來,風雨兼程,幾代一建人愛國奉獻、艱苦奮斗,才有了如今“我”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。
六十余載櫛風沐雨、砥礪歌行。這一路有太多的故事、太多難忘的瞬間、太多令人鼓舞歡欣的時刻,想要和大家分享。
知曉來路,才能安放好當下的腳步,才能更好地邁向明天。從今天開始,“我”將講述自己的歷史。通過學習司史,讓大家更加了解企業文化,更好融入公司發展,提升自身榮譽感、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識,與企業同呼吸、共命運,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。
1952年6月12日,華東建筑工業部工房工程處(甘肅一建前身)成立。這是建國初期,上海市組建的第一批大型全民所有制施工企業之一。同時,也揭開了甘肅一建發展的歷史帷幕。
回眸公司1952—1985年,34年的風雨征程,大致經歷了五個時期:(1)艱苦奮斗的創業時期;(2)參加大規模工業建設的發展時期;(3)國民經濟困難與調整時期;(4)十年內亂時期;(5)撥亂反正與改革開放初始時期。
(四)
“文化大革命”給企業的施工生產和經營管理帶來很大沖擊和影響。
1967年,企業開始執行歷時六年的按經常費標準的撥款制度,工程費用按實向建設單位核銷,經常費用由建工部通過主管局按計劃撥給,企業不講經濟核算,破壞了施工單位與建設單位間的承發包關系。
1972年4月,公司隨主管工程局下放地方,易名為甘肅省第七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。同時,國家有關部委決定將全國臨時工中的一半轉為固定工,將企業綜合獎改為附加工資,取消企業的獎勵基金和計件工資制度。在公司內部扎物質刺激、獎金掛帥,把各項規章制度視作“管、卡、壓”,剛剛健全的企業管理遭到很大破壞,平均主義更趨嚴重,勞動生產率下降。
1968年,公司的施工生產嚴重下滑,實際完成施工產值僅相當于1965年的29.1%。
1971年6月,經過整黨,公司召開第九次黨代會,組成第九屆黨委會,在貫徹“抓革命、促生產”方針中,大力整頓生產、工作秩序。
在此期間,承建的甘肅光學儀器總廠、八七〇二工程、二五七(二)工程等一些重點項目進展順利;施工技術上開始引進并應用煙囪滑模工藝、升梁升板工藝和預應力自防水屋面板、預應力屋面折板、爆破擠密樁等新結構、新技術;企業管理有所加強,扭轉了連續四年虧損局面。
1975年,公司的經營狀況明顯好轉,施工產值、工程質量、勞動生產率和工程成本等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均達到了“文革”期間的最好水平。